古时厨房取什么名?
厨房,在古代叫“灶下”“庖厨”“馔所”“馔宫”“馔房”“馔室”,或称“肉食房”,等等。
“厨房”二字,在中国典籍中很晚才出现,宋代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三载:“嘉祐中,阁中奏臣言,唐太宗修凌烟阁图功臣像,其位并南向,惟汉昭烈同座而北向。窃虑阁中北向有犯御坐。英宗报曰:‘凌烟阁乃太宗朝馔(zhuan)所也,当时之制固宜北向。’”这里,宋英宗所说的“馔所”,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厨房”一个意思:做饭吃饭的地方。
古代帝王的厨房称“饔(yong)膳房”。清人徐珂《清稗类钞‧饮食‧清宫御膳房》载:“紫禁城内,旧有三处曰‘尚膳房’,一处曰‘御膳房’;设厨子若干,掌庖若干。三尚膳房曰:上驷院尚膳房、御茶房尚膳房、行在尚膳房,惟供煮食、点心耳。其御膳房,则分内外两处:外御膳房,在西华门内,专司制造器皿;内御膳房在乾清门西(清末移于宁寿宫后),专司烹调食物,以待进御者。……御膳房庖人,选自三旗家奴及包衣下贱之家,约数十人,皆年壮有力,粗通文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