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称别墅什么?
1、别宇,别馆,别宫,别府 《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晋国”孔颖达疏:“此章言大夫之尊,虽葬于他邦,犹立庙,立寝,立门,立市,所以示尊也。若公侯之墓,则特树碑标识而已。” 唐柳宗元《柳州东亭记》:“故吾徒得以完其居而畅乎其前,下窥于潭,上属乎天。”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丙午登第》:“予家自世卿后,宦游凡五城,宅六居。”清孙枝蔚《序》:“(先大父)宦游所至,即筑堂植木以娱老……晚年归田,卜筑林溪。” 2、别业
3、别庄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崇文门外有黄厂,厂西有土岗。岗西多垂杨,曲径入山;岗东多老槐,平坡延土。旧时,别庄、别业多在焉。”“宣南有名园一,土冈起伏,松柏苍翠。内多老屋数椽,纵横错落。” 又《景物略》卷三:“卢师素,翰林学士也,别庄在正阳门外之西南。”
4、别田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广异门》:“又有五通神,惟善能作土穴居住,或作园圃种蔬菜,人莫知其非神。”
5、别墅 明王守仁《与汪石渠书》之三:“正德庚辰二月,余寓于秦地华阴县之别墅中。”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桥西录》:“徐氏故居,在仪真庙湾,因原址建别墅。” 康有为《南海圣童园记》:“粤西郁林州之南五十里,有山峻拔特立,曰南山。”
别墅一词来源于欧洲,villa在拉丁语中意指乡间屋舍,在那里“人们过着半退休的生活”,而“villa”一词的使用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
西汉时,达官显贵和富豪人家在都邑周边的风景林泉之地筑构的第宅园囿,称作“侯家林园”,如梁孝王刘武的“兔园”、“菟园”、“东苑”,以及窦婴、田蚡的园池。侯家林园兼具游憩、宴乐、狩猎、生产等综合功能。当时,帝王在此类处所享乐游乐,便称“别墅”,如公元前155年梁孝王进京朝贺文帝时,将“兔园”诸物带至长安,文帝“为辟上林(苑)中地以为(梁孝王)汤沐邑……尽复与孝王,而令奉邑比(曹)睿(曹参的裔孙)焉。初,窦太后好(梁孝王)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景帝)诸窦不得不读(习)黄帝、老子,尊其术……窦太后使人献(梁孝王)经书,于是上(景帝)得(梁孝)五家之传……”。所以,有的历史文献称“五经”起源于梁“兔园”,称“兔园”为“五经别墅”或“五经宅”,即五经由此入皇宫内苑。
至东汉,士阶层和富商大贾已在都城附近营造的别业,如东汉马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尝欲训《齐》之《七法》,而(黄)休(复字元阳,东汉平原高唐人,马融的学生)辞父求归,欲于家省先业,并为融母作传,融从之。休归供养三年,然后还京师。复从融经业,注《孝经》、《论语》、《丧服》章句,著《七略》、《五经异同》……”,黄休是马融的学生,受老师之托,归家为母修传,兼为“省先业”,足见东汉“别业”之主要功能是养老、行孝。又据《后汉书?梁鸿传》记载,梁鸿“因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乃易姓,指运,与妻子居齐鲁之间。……又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依空,在昊下作《客舍诗》。遂归乡里。”梁鸿“居庑下依空”,即在皋伯通的“大家”宅邸中的附属用房中居住。上述两处的别业或别墅,皆为位于京畿或郡国大城市的周边,即《北史?魏本纪》所称“离宫别第,列侍郊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