姝的五行属什么?
1.五行,原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用以说明世界的构成及变化。现代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多样性和普遍性决定了物质的五种基本形态及其变化与转化规律。 2.汉字中的“五”,在甲骨文、金文中象五指形,即“五”之本字。其本义即是数目名称“五”(详见《说文解字》第8卷第9页)。后假借作数词(一至五的总称)。又引申为半,亦表示非正式或动的意思等:如“五一”(劳动节)、“五斗粮”(官职名)(参见《说文解字》第7卷第8页)“五马分尸”“五体投地”等。“行”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像两步行进的人之形。从“人”与从“彳”者,意义相近;从上下两个方向看,均像两个人并行之状。“行”有道路之意,由此又假借为动词,表示行走;又有行列的意义,因此又可表示次序,次序也叫“行列”“级别”。而古代军中按地位、功绩等所分的等级又称“行”“行列”。此外还有德行等的引申义,也有行动,从事的意思。例如“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俱下”;“行云流水”;(xíng yún liú shuǐ);等等;另外还可做量词用,比如一行字。 3.那么再来看题目中的这个字的字形: “姝”字由“女+蜀”组成,“蜀”最早出现金文、小篆中,其形象如下: 上图为“蜀”的金文与小篆文字。
上图最上边一个“川”表示河流,中间两个“点”代表眼睛,最下面一横表示头盖骨,合起来就是人头的形象,所以蜀的本义就是人头。后来为了表达更明确的意义,人们把中间的点变成了一撇,于是成为“目”字的变形,这样“目”就有了眼睛的含义,也同时表示了人的头部特征——因为“目”在古代是“头”的概念[1]。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很清楚的看出“姝”的字形的含义了:上面部分是女子,下面是蜀,也就是人头。所以该字原本的含义是美女。 4.但是问题来了!
既然“姝”原本是美女的意思,为什么后来的五行学说里会将其解释成水呢?而且这种观点貌似还是主流? 事实上,五行理论并非中国古代的原生观念,而是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哲学概念。根据《尚书·洪范篇》记载,五行学说是周王问于箕子(商王纣的庶兄)时得到的答案,但其中并未涉及“五行”二字的具体含义以及象征之物。而在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和学术发展,五行才逐渐成为一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宇宙生成论思想体系: ① 《吕氏春秋·孟春纪第三》载:"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蚯蚓),黄帝曰:‘土气胜!’炎帝之时,天先见火种,炎帝曰:‘火气胜!’”这里说的“土气胜”、“火气胜”就是指土德、火德的兴起;
② 《吕氏春秋·十二月纪第四》载:“正月,其日辰甲,盛德在戊己,故曰阳始。……仲春之月……其日丙丁……”这里的辰甲指的是干支的甲乙丙丁辰已午未,也就是说,如果天干遇到“戊己”则为土德兴盛之日;
③ 《楚辞·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里提到的两种香草都是“芷”——古人常用不同种类的香草来比喻美德或者高洁的情操。
④ 《淮南子·天文训第五十八》:“中央土,其数五......土曰五德。 由以上的材料我们可以推断出,“五行”并不是一种实物,而是一种抽象的观念;并且由于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对于自己所应秉行的道德标准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他们采用的所谓“五行”也就不尽相同。 而对于古人的这些说法我们当然不能全信,只能作为一个参考。至于“五行”到底是什么其实已经无关紧要了:当人们在讨论某样东西的时候,往往需要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来进行描述——例如我们说一个人漂亮,那我们就得知道“漂亮”这个词的定义是什么,或者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参照物才能判断这个人是否“漂亮”。同理,当我们谈论“五行”的时候,我们也得先确定好哪样事物对应哪种属性(金木水火土)才行。 所以我认为题主的问题根本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