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过度会计制度?
1. 将公司的业务分割成若干部分,分别找合适的公司来承担;
2. 对于可以外部采购的,尽量采用外部采购方式减轻内部工作负担;
3. 如果确实需要由本企业内部人员负责时,可以将工作分包给几个不同的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避免一人包打天下而导致内部控制缺失的情况出现;
4. 在进行内部核算时,应该将各项交易的处理方法和过程都尽可能详细的记录下来,便于以后查阅的同时也利于日后审计工作的开展;
5. 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账,保证各种资产、负债、损益等科目的余额相符;
6. 财务报告出来后,应对照财务报表上的各种数字与之前的预测数和计划数等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偏差,并对造成偏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7. 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并严格加以执行。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因此提前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处理预案并在实操中加以执行是十分必要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企业过度会计制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盈余管理代替经营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上市公司过分地重视会计制度或准则的运用,从而造成在会计处理上出现了很多非正常的、高成本甚至没有经济实质的业务行为的集中发生。最为典型的就是利用会计制度的可选择空间进行盈余管理。从近年来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来看,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说明和披露,以及对前期差错调整的披露已经成为惯例。
2、企业过度关注报表“指标”,忽略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全面性。
一些企业管理人员过度关注资产负债率、利润、股利分配率等指标,为此不惜采取不当方法美化报表数据,以求达到其既定的目的。例如,对长期亏损的公司,为保持连续盈利记录以达到再融资的目的,在会计核算上可能会有意压低费用,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3、随意调整、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总在不断变化,导致会计制度的制定存在“时滞”问题,导致企业不能采用最恰当的会计方法对自身会计事项进行核算,从而使企业从自身的需要和外界的要求出发,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符合自身利益的判断。如对固定资产折旧、坏账准备、存货计价的变更。
4、会计舞弊现象屡屡发生。
一些企业为了配合企业经营者的短期利益或满足外部相关利益主体的要求而在会计报表中存在舞弊行为,如,隐瞒、截留销售收入;虚设会计科目,通过往来科目调整利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