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保育是干什么的?
刚生完孩子不久的妈妈小林最近却为另外一件事犯愁了:丈夫下班后回家就直接进了书房,偶尔会在宝宝入睡后她才听到丈夫从书房出来时的轻窃窃语。“他这是怎么了,我生个病他都没这么冷漠过。”小林纳闷了。
在心理专家那里,小林被诊断患上了产后忧郁征。对此,一些不了解情况的人认为,如果生了病,自然是需要开药吃的。其实,抑郁症或忧郁症也需要治疗,尤其是当它还不像抑郁症那么明显时。
儿童心理学专家则认为,孩子出生后,父母的情绪变化直接影响着孩子。小林的忧郁虽然较轻,但持续的消极心情会让孩子感受到。这种消极情绪如果长期存在,会使孩子的情感发展发生偏离,影响其心理正常和健康发育。
产后忧郁是指女性产后出现的情绪障碍,又叫产后抑郁症。国外统计表明,大约50-70%产妇在生产后会产生抑郁。
专家解释说,由于在孕期激素变化的影响,孕妇的情绪往往呈现出两个极端,或欢快无比,或悲观消极。而当孩子降生后,家庭财政状况、孩子是否漂亮等现实问题会让产妇一下子回到现实当中来,心中欢喜尽失,悲观情绪徒长。再加上原本繁琐的生活、与亲属相处的矛盾,以及产妇对新生儿的健康担忧等等,会让情绪变得更糟糕。
产后忧郁的产妇,症状轻微者总会感觉闷闷不乐,心事重重;严重者会出现烦躁不安、坐立不安、失眠、焦虑、食欲下降,甚至还会产生自杀的念头。这种症状一般常出现在产后一周内,也就是在产妇刚刚意识到怀孕、分娩的意义之前。
面对刚刚出生的宝宝,女性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因而自责、自卑,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还有的产妇存在“无价值感”,感觉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对此专家解释说,新生宝宝需要二十四小时的照料,妈妈会感觉自己一天到晚在忙活得毫无价值,无法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心情顿觉暗淡。还有产妇会感觉,只有自己蒙受了不白之冤,而别人却无事般逍遥自在,世界对产妇来讲似乎变得非常不公。
产后忧郁症让女性感觉生不如死,但对此还没有好的治疗手段。专家只能劝导患者学会自我调解,学会从多方面看到生活得积极意义,尽力得到家人理解,而对于病情较重者只能对其心理和情绪进行矫正,必要时则需心理治疗,同时辅以药物治疗。
育儿之道,其妙无限
初为人母,很多新妈妈会觉得教育孩子很是棘手,“熊孩子”真的难以教养吗?在教育孩子方面到底有哪些误区,为此,家庭医生在线采访了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妇产三科副主任刘明星,共同探讨“养好教育子女之道”。
什么是“上所施,下所效”
想要教养好子女,需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即“上所施,下所效”。也就是父母怎样对待孩子,孩子就怎样对待其他人的。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马虎,言行要谨慎。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喜欢看电视、玩游戏,他们会毫不忌讳地在孩子面前做这些行为,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事实上,孩子非常懂事,他们在慢慢模仿家长的行为。如果你在一旁打游戏,孩子也一边看电视一边打游戏,到孩子上小学后,会发现他的书写和阅读能力非常差,甚至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比其他孩子差一大截。这些差距都是因为家长没有恪守“上所施,下所效”的原则,日常生活散漫,在孩子面前不注重自己的言行,给了孩子不好的影响。
什么是“教之以礼,导之以信”
在日常生活中要教好孩子礼仪,教导他讲诚信。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说“阿姨漂亮吗?阿姨有钱吗?阿姨愿意给你这个玩具吗?”之类的话,给孩子灌输这种思想的话,对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道德品质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刘明星主任指出,“教之以礼,导之以信”,要教导好孩子基本的礼仪,讲诚信,这非常重要。
3岁前应该对孩子做哪些教育
3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研究证明,在3—6岁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大脑发育进入到快速期,7岁以后,人的大脑基本上发育得比较成熟了,这是心理学上所讲的成熟机制。3岁以前,孩子的行为其实是具有一定模仿性的,他很难有自己的主观想法,所以3岁前对孩子的教育,主要是鼓励孩子进行多方面尝试,不要给孩子太多限制,不要对孩子管的太严,不要让孩子养成畏畏缩缩的习性,要教孩子大胆勇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