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在五行里属什么?
大海属水,这个结论怎么得出来的呢? 这个“大”字很关键! 大者,水域广博之谓也。 《说文解字》:大,天之大者也。 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大”像一个人张着嘴哈哈大笑的样子。 本义指人的体态高大大方的。 人长得高大当然很好,但人如果笑得太大声、太狂,就显得很可笑。引申为“过大分”“失分寸”的意思。也就是不谦虚、不自抑的笑叫大笑;过分高亢的笑声叫欢呼、喊叫。 由人大到无边无际的海,这就有了关联。
金文字形,上面是两个“人”(或“木”),下面是一个“大”。可见古人造字,确实是有依据的。 一个人站在海边若有所失的样子——这当然是形容“大海茫茫,人生渺茫”之感。这种感情其实是很纠结的,因为人处在天地之间,生命短暂,沧海一粟,这样的惆怅是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都有过的情怀,所以他们才会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那样的诗句。
海属于五行为水。
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和人体,总结出了一套规律,这就是五行。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海对应五行之水。海大而深,纳百川而包容,不干涸,不枯竭。人的心在人体里,就像海在大地。中医叫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它主持人的思想意识,是人体的最高司令部。人的情感、爱恨、喜乐、悲思、忧怒都靠心来主宰,犹如海上波浪,大起大落全凭海。因此中医又称心为“血海”、“思海”。
《说文》:“海,天池也。”《周易。坤卦》:“天玄而海。”玄是黑幽深的,海又叫玄海,如《左传成公十二年》:“海于天。”《淮南子。览冥训》:“海天。”
《五经异义》:“海者何?晦也,在西北,故因以为名。”《释名》:“海,灾也,百川灌注其中而无所增损也。”《易》曰:“川流而不盈。”《吕氏春秋》曰:百川归之而不盈。
《吕氏春秋》:“海天水也,百川归之而不知饥,溢而不张也,大不可量也,深不可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