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行平衡?
《黄帝内经》有言:“天人合一”、“顺时而养” 中医理论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是天、地、人的统一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必然影响到人体的功能活动。所以,人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关联的,这种关系就叫做“天人相应”。在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下,人体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中医提倡人们顺应天时,按照季节变化来调整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如果身体机能和自然规律保持协调一致的状态就叫作“阴阳平衡”。如果身体失去平衡就称为“失衡状态”。当身体的某个部位失去平衡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失眠、疲劳、抑郁或烦躁等。
中医学理论认为五脏对应着五种不同属性的物质,即火(心)、金(肺)、水(肾)、土(脾)、木(肝),这五个属性又分别与东、西、南、北、中相对应的方位相联系,而东方属木,西方属金等等。 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关系——相生相克的关系,使事物处于一种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在中医理论体系里,“五行学说”是一种概括事物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方法。 “五行”的概念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从客观事物的形态、性质和行为特征中抽象出来的具有内在联系并与现实事物有着某种类似性的概念,并用它来认识事物及其内部结构的规律性。
“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四个字来表达——“生、克、乘、侮”。 这四个名词的含义分别是: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含义。克则指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含义。乘是指木乘土,金乘木的含义。侮是指水侮土,金侮水的含义。
五行之间相互滋生,相互促进,同时也会相互制约。这就是所谓的“相生”作用了。 比如,水生木,那么木会帮助水进行生发;反过来,木也可以帮助水分散热量;当然,还有土可以帮水吸收热量的作用。这些都是相生作用的具体表现方式之一。 然而,万物都有其两面性,任何事物都不会孤立存在的,都是相对的!正所谓:有得必有失嘛!因此,当我们看到五行之间既有“相生”一面之时,也要注意他们之间存在着的另一种对立统一的特殊关系—“相克”也就是五行之间互相制约的一种关系。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木克土是由于土具有吸收水和营养物的特性,但土过于湿润则导致无法吸收养分且容易滋生杂草;第二,水克火是因为火性燥烈,火势太旺会导致水被蒸发,从而使火势更加猛烈。
我们常说五行的生克制化是有道理的。所谓“相生”就是指“母”对“子”的支持和帮助,反之亦然。例如“母子相生”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方式——母亲为子女提供能量或营养物质。所以说这是“相生”的表现形式之一啦~ 而“克”呢?其实这里的“克”不是简单的打压,更多的意义在于抑制,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伤人也可以救人哦~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之下,就容易出现焦虑不安、紧张易怒等症状。而这时就需要用到一些药物来进行调节和治疗了。这些药物被称为“抗焦虑药”。它们可以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从而起到缓解焦虑情绪的功效哟!不过要注意,千万不能过量服用哟~~
五行之间的这种相生和相克关系不断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形成了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运行机制,也决定了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就是维持身体阴阳动态平衡的过程! 只有当“五行”之间的关系处于正常范围之内的时候才可以称之为“阴阳平衡”。但如果五行之间出现了失衡或者混乱现象的话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或者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起来哦!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五行”虽然各有所长但是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呀~ 当其中一方太过强大,就会压制另一方的发展。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加强较弱的一方或是弱化强大的那方来解决这个问题哒~ 比如说心火过旺怎么办啊?很简单撒,吃些凉性的食物压一压就好了吼吼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