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桥贷款有风险吗?
“过桥贷款”并不是一个法律概念,而是一种民间称呼。在融资过程中,由于资金从借贷双方之间流动要经过一段时间,为维持企业正常经营,避免逾期还款,借款人往往会在借款期间内多次筹集资金、偿还本息。这种由借款人先还本付息,然后融资新款的放贷行为就像桥一样,连接着借款人还款与放款人续贷。这种以旧还新的贷款就被称作“过桥贷款”。
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办理信贷业务时,明确约定了借款期限,那么无论借款人还是担保人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届满未能清偿债务的,都会产生逾期违约责任。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中小企业为了顺利获得发展资金,往往会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和信用记录骗取借款,而放贷机构也通常不会认真审查,以致于一旦企业资信状况恶化,许多放贷机构的债权难以实现。在这里,被虚假资料所骗的放贷机构就仿佛成为了“无桥可过的受害者”了。
我们在分析“过桥贷款”的风险来源时,应当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来源于借款方的违约风险;二是来源于放贷方的风险。具体而言。
(一) 直接风险——因借款方违约导致的损失 1. 借款方无力归还贷款,造成借款方欠款的损失;
2. 借款方恶意拖欠,应支付的违约金和罚息的损失;
3. 借款方未履行义务,导致债权人支付律师费、诉讼费等损失;
4. 借款方未按期归还欠款造成利息损失的,一般按照逾期还款天数乘以借款本金乘以年利率来估算。
(二) 衍生风险——因放贷方原因导致的损失 1. 由于放贷方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造成的损失;
2. 由于放贷方的人员选择失误造成的损失;
3. 由于放贷方对借款方缺乏必要的调查造成的损失;
4. 由于放贷方收取费用不当或者没有尽到告知义务而产生的损失。
最后需要提示的是,虽然目前“过桥贷款”的业务规模正在受到严格的限制,但是市场上仍然有很多类同性质的贷款产品出现,在签订相关合同的时候,借款人以及放贷方还是要多留个心眼,注意防范可能的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