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套现要多久?
感谢各位的关注,在2017年上市的喜悦笼罩下,大家对于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也达到了顶点。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股价表现似乎让人失望。因此就有投资者开始质疑,为什么IPO多融了30亿,却只花了5亿左右购买设备,剩下的钱到底去哪了?是否如一些人猜测的那样被私分了呢? 经过对公告的梳理以及有关政策的阅读学习,本文将对上述问题做出解答。
1、为什么要用这么多基金? 回答: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有些复杂。 表面原因和直接原因是通过发行证券化产品募集资金,实现融资的目的。但深一层的原因可能就要细细道来。
一方面是要解决资金到账后的用途问题——该笔资金的用途需要得到明确并且符合相关监管的规定;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锁定交易结构后,为后续具体业务的开展提供操作空间(例如投资计划的制定等)。 从财务的角度而言,一家企业融资的时候往往需要考虑两个方面:其一是金额的大小,也就是究竟融多少,其二才是来源的方式。因为无论募资来的款项如何规划使用,最终都要体现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并且接受外部审计机构的核查。因此从这方面来看,用最多的基金产品来包装融资方案并无不妥之处。
2、是不是把设备卖了换汇? 回答: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就是上市公司对外投资是否必须遵循相应的审批/备案程序。从理论上说,境外投资的方案要经过董事会、股东大会的审议通过,并报有关部门备案或核准。但从实际操作上来看,很多类似规模的公司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专门的人力物力来精心制作一份合格的文件报给相关部门。由此就留下了可能被利用的漏洞。
根据公开信息,该公司此次拟购买的机器设备总价值接近2亿美元。若以人民币计价,则超过14亿元。如此大额的投资,事先又不经过必要的审批程序就匆匆实施,的确惹人疑窦。更何况是交给一个尚未成立项目的公司——尽管其大股东是上市公司,且由后者全权委托管理。
从现有披露的相关信息来看,我们并不能判断该交易的合理性以及合规性。如果不能,那么涉嫌信息披露违规的可能就有两家公司了:一家是为了实施该交易的主体,另外就是目前刚刚披露相关信息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