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属于哪里的?
“广州”二字最早出现于汉代的南越国,当时名为番禺(Panyu)。公元598年(隋开皇十八年),隋炀帝在此设立南海郡,将番禺改为广州。广州之名由此而来并沿用至今。 关于广州名称的来历,《广州记》有这样的记载:“粤俗以正月二十日为百花生日,二月初二日则焚钱炉,以红粉撒之,谓之‘烧利是’。……其利是纸,皆书‘广州府’三字。”“广州府”就是现在的“广”字,可见最早的广州指的是现今的广州市。 至于“州”字,历代都有变化,从秦朝的“郡县城郭”到汉朝的“城邑”再到隋朝的“州”,反映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到了宋朝,人们把地方行政划分成了“路—州(府、军)—县”三级,并且规定州的大小根据户口多少而定,县大小则由府州管辖范围的大小而确定。这样,州就具有了固定含义,并一直延续至现代。 今天的广州在两千年前就叫作“广州”,这是没有变化的;但今天的广东省及其辖下的许多城市却在唐朝才诞生。
唐代在今广东地区设立了岭南节度使,统管五郡七十州,治所设在现在的广州。从此,今天南方大部分地区有了统一的行政管辖。 唐朝中期之后,节度使的权力逐渐增大,甚至超过了朝廷的藩镇。为了抑制节度使势力,唐宪宗打算任命韩愈为广武军(治所在今天的山西代县)节度使,不料韩愈上书极力推辞,最后不了了之。他的这篇推脱文章叫做《论淮西事宜状》,文中提到“广武”一词时,用了“吾州”的称谓,足见他在写给皇帝的奏章中,已经习惯用 “广武州”或“广洲”来称呼自己的家乡。
到了宋代,广惠郡、广南路和广信路的简称都用“广”字表示,比如广惠郡又称作“下广”,广南路简称“广粤”或者“粤广”。南宋范成大任广德县(今安徽广德)知县,自称“吴越广平相”,这里的“广平”就是指今天的广州。 元代设置广东道,明代设广东省,省长官称布政使,驻地在广州,于是“广福”便用来指代广州。布政使司也称“广府”,下属各州的官衙也称“广署”。此外还有“岭外”、“岭东”等名称。
清初,广东省的首府由广州迁往东莞县的莞城街道,称为“省城南门”。清代中叶以后,人们又把整个广东省称作“岭外”或“岭右”。 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为了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确立 “中央直辖各省”的体制,宣布废除封建王朝的省界划分,改设京兆区、陕西、甘肃等十个行政区,并将原属直隶的顺天府和保定府划出来,设立京兆特别区和四区,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所在。因为北京在当时被称为“北平等地”,所以这十一个特区合称“京畿十一特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