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说文解字》中并没有“洛”的字形,而最早出现的字体“雒”(上图),字形上看属于“雒”与“洛”的初文; 清何绍基云:“‘洛’之初文作‘雒’,从‘门’。” 《汉语大字典》释其含义为:“雒,水名。一作洛河。即中国西北地区东部一条大河”“雒,姓。汉代有雒钦,世居扶风广陵。见《史记·匈奴列传》。” 关于这条河的命名,《汉书·地理志上》注引应劭曰:“雒水东北至武都。”应劭所指的雒水,就是指东汉时期西北地区的洛水,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礼县西汉水北岸的支流。至于应劭口中的“武都”,在东汉时期隶属于汉中郡,位于今陕西汉中市东。
应劭所说的“雒水东北地区”的“略阳川”,就是指今天甘肃省礼县和略阳县北部的白龙江及其上游。关于这条河流的源头,《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普州》“乐山县”条引杜佑语云:“县界大渡河,源出县西三百里,有雪山,吐蕃谓之玛曲,其水飞走湍急,波石溅溅,其色漆黑,自雪山顶来,望之如布。”又《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剑南道四·利州》“宝台县”条引《经行记》曰:“洮水发源自岷山,东流五百里至鄯州。”这两条记载中的“大渡河”“洮水”,其实就指的是当今的白龙江及其上游。也就是说,应劭所说的“雒水东北至武都”,指的就是今天甘肃省的白龙江及上游。
既然“洛”字的本义是指今天甘肃省的白龙江及其上游,为什么汉代的文献中又将其误认为是陕西省的渭河呢?其原因在于: (1)汉代的“雒阴”,在现代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50公里处。这个位置恰恰就是渭河与其支流沣水的交汇处。
(2)秦汉之时,这一带属内史辖区。按照秦朝的制度,京师直辖地称内史,郡级政区称郡,县级政区称县。到了汉朝,虽然改郡为国,但内史的称谓一直沿用下来。正因为这样,所以这里的两条河流,一条被称作雒水(即洛河),另一条称作沣水。
(3)汉代的“鄜畤”,在今陕西省延安市东北约40公里处的洛河中游右岸。按照汉代的制度,天子所祀天地皆设畤坛。所谓“鄜畤”,就是指汉武帝在鄜县(今延安东北)筑畤,祭祀黄帝。由于当时将黄帝看作是神灵,所以就称其为“鄜畤”。司马迁之所以将此处称之为“鄜畤”,就是为了表示对天神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