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五行属性是什么?
“五土、四木、三火、二水、一金”这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年中的五季和四季变化规律,并以此作为指导农事活动的依据。 “五土”指的是春分(3月20日或21日)至秋分(9月22日或23日)这6个月的时间段内,阴阳相半,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和气交而万物生; “四木”指的是立春节气到谷雨节气(4月5日到6日)这段时间,阴阳相接,万物萌发; 惊蛰节气的“三火”对应的就是清明、谷雨两个节气,意思是说阳气升腾犹如火烧一样,此时草木生长; “二水”对应的是小满和大满两个节气,也就是说小满前后,雨水增多,江河湖海水量开始上涨; “一金”说的就是立秋节气,是说此时阴气渐长,金气始行。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属于季风气候,冬季受西北干燥寒冷气流影响,夏季受东南暖湿气流影响。一年的时间可以被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被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每部分包含三个节气。
立春为春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春季的开始,这时气温回暖,万物生机盎然;立夏表示盛夏开始,小满则是麦类等夏季作物籽粒逐渐饱满;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处暑节气则标志着由热转凉;立冬之后,万物收藏,冬季来临。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古人观察到,一年之中有旱、涝、风、冻等自然灾害,还有早、涝、干、湿等反常天气,也有冰雹、霜雪等突发情况,然而只要掌握规律,都是可以预防或者减少损失的。于是他们根据对自然现象的不断观察,以及不同季节的物候特征,总结归纳出了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