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在五行是属什么?
古人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拟人化地归属到五行之中,认为一切事物都可以得到五行的属性。所以歌的五行属性应该是“声”,这个“声”不是一般的声,而是有声的“状”——象形。 “音”字从言,表示说话的声音;“声”字从殸(音),表示敲鼓的声音。“声”字的本义就是乐器的声和歌唱的声音。 《礼记·檀弓下》载:“歌则如语。”注曰:“歌者,声依咏而曲。”可见歌与声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周礼·春官·司乐》记载了周代的音乐制度:“凡乐,圜钟之宫,羽声,奏黄锺以祀天神。……大蔟之宫,角声,奏太簇以祀诸侯。”……“……应钟之宫,羽声,奏姑洗以祀群神。”“圜钟”、“大蔟”、“应钟”分别指代我们现在使用的五音中的“宫”、“商”、“羽”三音。古书上说它们是“皆二变之音也”,也就是说以上音乐中各有一个音符是一变音(半音)二变的。这二变之音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加和弦,它们被合称“四声二变之音”。
这些声音用现代的七声音阶来标注的话,是这样的: 以上六音各有一个加和弦与之配合,每个音都有八度、九度、十度等变化,这样,一个完整的旋律就可以通过递进的方式展开。这样的音乐非常接近我们今天的歌曲。
上古时代的歌曲肯定不是这样的,因为当时还没有固定的音高。据说黄帝时代发明了律吕,也就是发现了固定音高的方法。黄帝命伶伦造律吕,从此之后,中国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固定音准的歌曲诞生了。《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天子始乘舟”。郑玄注说:“采莲之于水中,故君子舟行之时,舍则有节。故云‘始’也。”可见当时已经有了固定音准的诗歌配乐演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