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霜是什么生肖?
“腊月”,是农历十二月,包含立春、大寒两个节气。此时天气寒冷,草木凋零。 《后汉书·祭祀志》记载:“冬至后五十日,主监官献腊酒,祭祀天地四时五帝。”李贤注引三国魏王肃说曰:“祭天地四时,用五辛盘,熏鼠蛇,以百果杂食之。”又引晋灼说曰:“用麋鹿汁浸糯米为丸,名曰腊酒,饮此酒,入腊月祀先,谓之腊。”可见汉代“腊”的含义是指每年最后一个农历月内祭祀祖先的日子,而祭祀所用的酒,则要用新米酿成。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腊”的理解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南朝梁宗懔著《荆楚岁时记》云:“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云‘腊八,腊八,冻死寒鸦’。”“腊”指的就是腊八节,也就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其风俗就是用芝麻、粟米掺和红糖,熬制成粥,称做腊八粥。西晋的周处所著《风土记》中也提到这个节日:“十二月八日为腊日。《风土记》曰:‘腊月八日,恭遇腊八。’”
唐宋以后,“腊”的概念进一步细化了,有了“十二月腊”和“十一月腊”之分。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到:“十二月……朔日,谓之‘腊日’。”“十二月……初八日,谚云:‘腊八,腊八,冻掉鼻子。’冬至前后,暴冷异于他时。”明代陆容著《菽园杂记》也提到了这两个节日:“十二月八日为腊八。俗语云:‘腊八,腊八,冻掉下巴’。”这里提到的“十二月腊”,就是现在的腊月,公历12月7日至19日之间。 而所谓的“十一月腊”,就是在农历十一月份举行腊祭。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对这种风俗有过描写:“十一月……腊日,采薪煮芋,谓之‘烧腊’;蒸栗粉饵,谓之‘淋糖’。”古代的“腊月”并不是固定在一个节气里,而是一个时间段。这个时间段的末尾,正好接近立春,所以人们把这段时间叫做“腊月”。
那么古人说的“腊”到底对不对呢?从现代气候学角度看,古人在没有掌握“温室效应”的情况下,把“腊月”定义在一个临近立春的时间段是有道理的。因为在黄河流域,冬春季节确实存在“倒春寒”现象(现在也有),也就是立春前后,天气突然变冷,出现持续低温的现象。而这种低温往往具有持续性,对越冬农作物的危害很大。古时的人们将每年的最后一个月命名为“腊月”是可以理解的——腊月的冷确实是“如狼似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