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五仙观在哪?
五仙观位于广州惠福西路,是古代粤秀、越秀两山间的通道之一(另两条分别是中山路和惠福东路)。 因该处旧有五仙姑坛庙,故名五仙观。现仅存大殿和东西配殿,为民国时期修葺的建筑。大殿为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覆盖,饰有旋子彩画;殿内原有伍子胥、申公等五人坐像,现已无存。
五仙观是广州现存年代最早的道观,也是广州历史上最有名的道观。据《广州府志》记载,该观原在城东门外三里许的粤秀山麓,建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后废。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重建。宋太平兴国年间,曾对旧址加以扩大修建。
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将道场所在地赐给蜀献王朱椿。此后,该地先后属成都府、四川布政司和四川省管辖。清乾隆年间,由于川西平原连年遭旱,遂将四川省所属茂州(今茂汶羌族自治县)等地民籍官粮平调至成都附近缴纳,以充国库。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清廷在五仙观设收粮局,委派官员督办,征发民工、征买民粮,筑造堤坝、疏浚河道,用粮数万,历时半年完成。此举使成都平原的赋税征收得到保障,并有利于农田灌溉和建设。
民国十年(1921年),成都知府邓沼在此创办私立育英中学,并聘请川中名流担任校董,负责筹集款项,监督学校开支。在办学期间,邓沼亲任校长,并亲自为该校编撰校歌。这首由他作词、作曲的歌谣,唱遍川陕甘及周边地区,成为当年颇具影响力的学校歌曲。 随着城市改造的推进,五仙观周围被陆续拆除,只有它得以幸存下来,并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里的建筑虽已焕然一新,但历史的风霜却在墙壁之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记。
广州五仙观,位于广州市西湖路193号(中山四路口)。五仙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庙,原名五圣庙,据传创建于晋代咸和年间,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宋代曾改称五虚宫,再改为通明观。
五仙观是岭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道教庙宇,也是广州作为“仙城”典故的由来。五仙观几经兴废,现存的主体建筑为明代所重建,近年曾先后多次重修。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仙观的建筑,是近年整修时恢复重建,目前该观的建筑主体部分是1994年由政府重新修建,新建成的五仙观正殿面积比原先的五仙观大了5倍,观内新建了高大的“五仙观”照壁,照壁中“五仙观”大字在1994年被前国家主席江泽民重题。新修的五仙观正殿为岭南特色庙堂式建筑,正殿宽12.5米,深10.7米,高12.6米、面积达127.75平方米,十分雄伟壮观。正殿内“岭南福地”四字为当代岭南书法名家李曲云先生手书。正殿后面是天台花园,有参天的古榕树,还有1600年历史的五仙观古井。
五仙观的东边新建了“岭南仙苑”、“岭南会所”、“岭南酒家”。岭南会所是岭南文化研究的重要机构,经常会举行各种有关岭南文化的各种研讨会、报告会和演讲会,并经常有著名的岭南文化研究权威人士和岭南文化名人在此讲演和讲座;岭南会所的多功能会议室经常举行岭南文化特色的宴会和各种招待会,并经常演出岭南特色的节目。岭南酒家则是具有岭南特色的餐馆,可容纳400人。岭南仙苑和岭南酒家还经常举行岭南特色的表演和粤剧演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