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结构论怎么样?
《五行结构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难学、难懂之学科,也是中医诊断的难学、难懂之学科。学习这门课程,需要具备良好中医基础方可,否则就会一头雾水。 中医基础包括中医基本概念、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这些内容在高校中是开设必修课程,在中医药大学中更是重中之重。 学习阴阳五行最好能把它融入到其他中医基础中去学习,这样就能起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比如可以把“阴阳”与“气血津液”结合起来;把“五行”与“脏腑”联系起来思考。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并应用于临床实践。
五行结构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可以划分为五个结构系统——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皮毛肌肉筋骨。这就像自然界有山川河流、高原陆地一样,构成了自然界的整体。研究人体也要从整体入手,进行分层次、分类型的研究。 五形结构论还认为人体的疾病也是分为五个层次的——五脏病、六腑病、五体病、五官病和皮肤病。这也正如自然界有了山崩地陷、洪水雷鸣后,会由地质变化引起地震;由气候异常会引发洪涝灾害;由生物细菌会让花草树木枯萎、昆虫鸟类生病。所以治疗也要分而治之,或治本、或治标。
当然,这里所讲的五脏结构和自然界五脏是有一定差别的,它是以功能为基础,划分出的结构体系。如心肺同居上焦,但心肺的功能不同,所以在结构上也划分在不同的脏器里。
五行结构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一种气功理论。主要著作有《五行太极拳——人体科学论要》(龚治平撰)、《人体五行结构论》(龚治平、彭先仁撰)。此二书均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86年、1987年先后出版。
五行结构论的作者认为:五行结构不仅是宇宙的本体,也是世界万物的本体;不仅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总代码”,也是人体细胞的“总代码”以及人体的“总代码”。人体在运动结构上由心(包括脑)、肝(包括胆)、脾、肺(包括大、小肠)、肾(包括膀胱)组成。这五脏之间在生理上是通过经络、血液、淋巴液、神经等途径互相贯通,在功能上形成一个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不断转化、升降、开阖、流通的圆运动——“五行结构”。由于形诸于外的五脏,其生理功能各成系统,各各分立,所以人体在静止结构上又表现为“五行离位”。因此,只要在静止结构的“五行离位”状态下运用意念引导气血作圆运动,把“五行离位”状态调整为“五行结构”状态,就可以调节人体运动结构的平衡,从而起到治病强身的作用。根据这一理论,作者创造了一种拳术和功法相结合、静功和动功相结合、内功和外功相结合的气功——五行太极拳。
五行结构论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传统中医学的术语来解释人体结构和气功原理,用宇宙本体论来论证其结构论的正确性和气功的科学性,有违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其说法也缺乏可靠的科学根据。作者编创的功法运动,与民间流传的众多拳术、功法相比,看不出有什么特殊优越性与特殊效用,且有不少传统气功中的“犯戒”现象,需要加以分析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