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企业不景气的原因?
国际航运市场,目前处于历史上最糟糕的时刻之一。 根据Alphaliner的统计,目前全球集装箱船队有80%的运力空闲,每艘船只平均等待时间超过150天。与2019年相比,今年新增的集装箱船运力减少了60%以上。 市场疲软的主要原因是疫情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和贸易萎靡。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数据,去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同比下降4.3%,商品和服务进口总额下降7.6%至21.3万亿美元,创下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大跌幅。
作为全球货物运输的重要载体,集装箱船队在2020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上半年运输需求暴跌后,行业巨头马士基在三季度大幅调低收入预期并裁员数十人。随着需求的缓慢回升,各主要航线运价的波动性明显增强,集装箱运费如坐过山车一般。 不过,即使在目前航运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业内对于海运行业的长期前景依然保持乐观态度。普氏能源咨询公司(Platts)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到2025年,世界贸易中约有一半将通过海上实现,比目前的比例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
尽管最近国际油轮运输市场出现了火爆景象,原油运输费用大涨,但专家同时指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加大增产力度,未来几年原油供需或逐步走向平衡,油轮市场回暖空间有限。 目前中国造船业已经完成转型升级,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船国家。但在国际市场上,我国船企竞争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造船厂建造的“建设号”万吨轮问世,这时的国内造船业凭借丰富的工艺技术积累和庞大的产能体系成功跻身“世界三驾马车”之列;但好景不长,到了80年代中期,由于盲目建设和粗放型经营管理,中国造船业在国际市场上逐渐丧失竞争力,一度出现干散货船和油轮出口“零签约、零出货”的尴尬局面。
进入新世纪,通过实施造船产业战略转移和推进造船专业化分工,中国造船行业逐步走出低谷,但海外市场一直是中国造箱企业难以逾越的屏障。近年来,国内部分船企通过研发、设计和制造新船型,逐渐缩小了与国外同业者的差距。此次集运市场新一轮订建潮,或许为中国船舶行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然而,面对汹涌而来的订单浪潮,一些企业也发出了“抢单焦虑”——担心由于前期准备不足,导致单子来了没法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