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个银行利息高?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非银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都是国家直接管控的。其中银行按照业务性质不同可分为:商业性银行(以盈利为目的)和服务性银行(为社会提供金融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按照资产规模划分,可称为大型商业银行(总市值前十位)和中型商业银行(总市值前十位以外但规模较大的)。 2015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利率制度,即央妈根据经济形势(主要指通胀)调控基准利率,各商业银行根据基准利率制定各自的贷款利率,然后加上一定的上浮(20%、30%、50%等),形成各银行的实际贷款利率。
2015年后,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推进,央行逐步退出对利率的直接调控,基准利率的形成更倾向于市场化的方向。但是央妈还是通过政策工具如MLF、SLF等引导利率的方向。目前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约束:
1. 监管要求(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流动性比例等)
2. 财务费用(贷款损失准备金、利息支出)
3. 税收(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
4. 其他费用(公关费、佣金等)
5. 可支配收入(净利润)
6. 风险溢价 高利贷之所以高利是因为其承担了更高的风险,而商业银行的高收益同样也源于较高的风险。从风险调整角度考虑,银行间的风险差异导致的收益率差异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我们常说的“高收益”往往是基于相对收益率(与债券指数或者货币基金相比)而非绝对收益率(与存款利率比较)而言的。如果从绝对收益率视角考虑,各个行业的收益率基本上接近,而不会存在明显的高收益行业。 考虑到不同的银行承担的风险是不同的,用平均法计算得到银行间利率差(加权平均风险溢价)并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为了更全面反映真实情况,需要进一步区分风险,比如可以按信用风险将商业银行分为四大类,分别对不同风险偏好的银行收取不同的手续费,这样就可以更为准确的反应现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