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粮田结局如何?
看过电视连续剧《天下粮田》的观众,都知道里面的孙老板最后被百姓挖眼撕皮,暴尸荒野,大快人心。但是现实生活中,天下粮田的结局如何呢?
据了解,天下粮田公司在2013年5月份启动全球采购,以18亿天价竞买到美国优质大豆产区,当时引发市场关注。而在2016年的时候,天业集团通过出售旗下天业玉米深加工和天业大豆深加工的100%股权,支付7.75亿元“清零”了与农发行天津分行的不良融资。
与此同时,自2016年开始,天业集团与农行新疆区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协议内容,天业集团计划在3—5年内,在新疆建设1000万亩农田,其中种植麦麦套番香蕉300万亩,套种红枣400万亩,林果业100万亩,生猪养殖200万头。
一个原本仅拥有一座化工厂的地方性企业,如何一跃而成为从事12个产业、5000亿“产玉米”的全国500强?天业集团的神话,正是通过“资本运作”“违规贷款”“囤地炒粮”“虚增收入”“利益输送”等手段而成。
天下粮田其实是大名鼎鼎的“屯粮大户”,靠贷款“囤地炒粮”,炒高小麦价格。而现实中,囤了地却没有种,这就是典型的虚增收入,对银行贷款有极为恶劣的影响。而最典型的莫过于大亨集团,该公司在没有实际种植情况下,虚报小麦种植面积200多万吨,造成了巨额贷款不能及时归还,不仅给银行造成了100多亿元的不良资产,而且这些空袋子还要国家的粮补,最后还有脸抗议国家“催粮”。
银行与粮企,之所以存在强烈的共谋关系,这是因为银行需要粮企的不良贷款和粮食企业的虚增收入。“虚胖”的粮食企业往往只有名头,没有实际经营,甚至是“空壳”。但实际上银行所面临的粮食安全压力却最大,所以必须找到贷款的“替罪羊”。为了自身利益,银行便与粮食企业相互隐瞒,粮食企业只管贷款,银行则隐藏不良资产,结果就是双方拿国家的钱来搞利益输送。
2008年,“三鹿毒奶粉事件”爆发。事后调查称,三鹿集团长期违法添加化学原料明矾(磷酸铝),使得婴幼儿患肾结石的概率大幅提高。三鹿集团之所以胆敢违法谋利,正是由于获得来自银行方面的“纵容”:在贷款接近到期之时,三鹿往往有充足时间“调整还贷计划”,并通过给银行“利益分成”的方式,让银行“乐见其成”。而其手法,与现在天下粮田在采用的,没有本质区别。
天下粮田的结局,只能是被国家拆分没收。而像它这样“巨无霸”粮企,还会有更多。国家对食品安全的治理力度只会加强,不会减弱。至于粮食收购企业,也将会被强制推行“粮食企业信用评级制度”,逐步建立“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出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