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代表五行哪个属性?
“气”是中华文明中一个很特殊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构成世界的四种基本元素、物质形态或能量形式的一种,但跟西方传统文化中的水、火、土、金等四行没有必然对应关系。 《易传》云:“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名。”这里的“象”就是现象、外显的样子;“名”即是名称、标识。万物在外相上有如此这般的区别,是因为内秉五种属性,即阴阳五行的关系所决定。 所以中国人讲生气、怨气、怒气、香气、死气沉沉等等,这“气”属于人的主观感受,它来源于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把世界划分成阴阳两半、用五行说明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最早源于先秦儒家所推崇的《周易》,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结为阴阳两种性质,而万事万物之间又可以分为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礼记·檀弓下》云:“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金,四曰水,五曰土。”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五行的归属问题,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各自归属不同的具体物质。
古人根据日常经验发现:世间万物都有其形,且大多呈现五彩之象,如土地黄赤色,草木青碧之色,金属银白色,火焰红色,水波荡漾之状……这些外在的形式与颜色皆因质料不同所致,因此五行最初被赋予了丰富的物质内涵。 但人不是单纯以视觉感知世界的动物,我们还会闻到气味,感受到温度,听到声音,看到光线,产生念头……这些感觉和意识活动都离不开物质载体。
两千多年前,古人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因此《黄帝内经》云:“夫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五臭令人心闷。”——过度沉迷视觉、听觉、味觉、嗅觉,都会损伤身体健康。 五色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就是五行。所以中医治疗视神经萎缩、老花眼、白内障、结膜炎等很多眼病,都会从调阴阳、治五行的角度着手。 同样的道理,调节心情也是养生重要的一环。因为情绪是由心主导产生的,而心的功能来源于血和气的运行。当气机淤滞,血液运行受阻,心气不足时,人就很容易不开心。
如果由于生理上气虚导致的爱生气,只要好好补气就可以了;如果是由于负面情绪导致的气滞,就需要进行疏气和消淤血来治愈了。所以中医在调养身心方面是极为注重整体观念的,不局限于局部病变,而是追根溯源去寻找致病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