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这么多银行?
1、从历史来看,中国的银行一直不少 先秦就有“票号”,汉朝开始才有所谓“银行”的概念出现并不断发展。宋朝时,各大城市都有许多从事借贷和汇兑业务的钱庄,与今天的银行相当。明朝中叶,朝廷为了弥补军费不足,允许民间设捐输局,以贷给钱的形式向百姓放贷,相当于现代的银行。清兵入关后,顺治皇帝命令京城内开设28家银号,专门负责给官军发放赏赐用的银两,这28家后来成为清代的“四大钱庄”,也就是今天银行的鼻祖。
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我国银行数量一直不少。例如,在民国的20年间(1912-1931),全国共有银行机构4586个;到解放前夕,这一数字降至2753个。 虽说新中国成立后对金融业进行改革,引入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信贷资金统管制度,但银行仍然很多,只是存在分工上的区别而已。比如,工商信贷和城乡信贷归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农业信贷则由农业银行负责等等。
2、从现状看,大型商业银行并不多 根据2017年各央行的数据,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分为五档,其中法人银行(注:即商业银行法人,包括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高达86%,而其他四类银行的总资产仅为14%。 从上市银行的数据来看,情况类似。按市值计算,目前上市的银行可以分成个级别,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交行等5家银行市值超过万亿元人民币,占全部A股银行总市值的55.6%,可谓“五大金刚”;其余的A股银行市值均低于500亿元。
3、从发展趋势看,银行将越来越少 在国际上,一个国家和地区金融资产的70%被政府持有,金融机构一般不超过40%,而个人持有的比例往往只有20%左右。与之相比,我国政府持有的金融资产比例要低得多,金融机构甚至个人持有的金融资产却要高得多。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金融监管措施的完善,一些经营不善的中小银行可能会逐步退出市场,大银行将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