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达摩院是什么意思?
1.“达摩院”并不是一个单纯研究机构的名称,而是一个混合了学术、医疗、科研、教育等多种功能的研究机构。这个命名来自于杭州的达摩院。 杭州的达摩院是两所寺院的合称。这两座寺院都是禅宗的庙宇——定慧寺和天宁寺。因为它们都位于杭州城区的西部,所以一般被称为“西天目山”(这跟浙江西北部有天目山脉有关系)。 “达摩院”这个名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北宋时期。有一年,东京(今河南开封)附近的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苦不堪言;而同时东南沿海的“倭寇”又颇为猖獗。于是朝廷派毕士安率军前往抗击。但毕士安率兵刚走到徐州就得了急病,士兵们也多有感染。为了治疗这些病患,皇帝下诏在徐州城外建了一所寺庙,供行军中医师们使用。由于当时正值达摩大师的生日,于是这座医院就被命名为“达摩院”(或“大达摩院”)。
随着时局的变迁,这所医院也不断迁址扩建。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觉得国力强盛,海外诸国无敢挑衅者,因此下令迁居南京的各国使者觐见,以示国强民富,并赐给各国使节“医士”(即医生),以供日常医药之需。南京的外国使者比较多,加上明代前期人口不算太多,所以这一做法并不算很夸张。 然而到了中后期,这种情况就有点过分了。由于皇族内部矛盾重重,朝政昏庸无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虎视眈眈,南方又有农民起义军四处征战,所以在南京的外国使者也逐渐少了下来。
不过,虽然使团来去如流,但“医士”却留了下来。这些人既是医师也是翻译,不仅负责为各国使者诊疗,还要担任传教任务,可谓文武双全。他们居住的地方就被叫做“达摩院”——只不过此时已经没有了寺庙或医院的模样,而是成了官宦住房的代称。
2.为什么选在上海建研究院呢? 上海不是有一座类似科学院的机构吗? 为什么要把类似的机构设在寺庙里呢? 其实,这座类似科学院的机构叫作“南洋公学”,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校址位于今上海市黄浦区的新乐华街附近。
它的设立主要是出于培养外语人才的目的。因为清末时期洋务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各地兴办起了许多工厂矿山,急需大量通晓外语的人员。于是,南师大历史系的顾清萍教授在《论晚清的“师范”理念》一文中这样写道:“19世纪末叶,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京师同文馆创办之后,在各地陆续设立的同文馆或译学馆,皆以‘师’为名……这既与古时太学设五经博士以教弟子之旧制有关,也取意于近代留学日本‘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之意。” 可见,建立“南洋公学”的初衷就是作为“师”而存在的。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所学校渐渐偏离了初衷。除了一部分学生被送到英国和美国留学之外,大部分学生对西方文明的接收和学习主要还是通过“师”这一途径,也就是从日本留学归国的人员。这些人当中不少人成为了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科学家和工程师,比如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著名化学家侯德榜,著名钢铁冶金专家张之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