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国字五行属什么?
“國”字的字形演变 《說文解字》中與“國”字關係最密切的是“囗”字,段玉裁注曰:“國、围者二義。自其封域之廣狭,則謂之國;自其邊疆有圍牆,則謂之圍……”由此可見,“國”的本義指有四面墙(頂為頂盖)的大屋。而“口”表示人的嘴巴,与“國”的字形並沒有什么關係了。 由於“國”的本義是指有大屋的人或部落,所以這個字是戰國文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且與“家”字同形。在篆文與隸書中,國字都是左右構形。但是到了楷书,因爲受歐體字的影响,左側變化為上下結構,至今通用。
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中的「國」字,都只有兩畫,而且作左右结构。秦簡中的「國」字則多作獨体。漢魏六朝時期的碑刻文字和漢字構形學著作,一般都認為「國」字是一個形聲字,以「口」為聲旁,兼表意,所表之意就是「邦國」「王國」等。如西晉楊泉所作的《字學》就說:「國,邦也,从囗,从口,音郭。」南齊馬臻撰著的《古今文字》卷下《正字九》裡更明确說道:「國字古作『國』,從口,从或,一曰從四。」「或」字即「囗」字;「四」字在此表示「方」的意思。「四」亦常做聲符,比如「家」字。
但近代漢字構形學者大都認為「國」字不是形聲字,而是象形字[1][3],所象之形即是「城墻內有大屋」這一副圖樣。其中以朱骏聲的《說文通訓定聲》為代表,此書指出:「國字當作象形觀……按國字之形,正像國城大屋然,一橫畫以象牆,三竖畫以象屋。」 至於“国”字的五行,由于古人并没有明确的五行观念,所以这只是一个现代研究命题。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以“土”为底色,因为古代国家都是以土筑城,又因“国”字包含“土”字。如果考虑汉字的构形理据,“土”应该是“國”字的象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