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灸是起什么作用的?
腹泻灸,又名“止泻灸”、“消泻灸”,取自《医宗金鉴》止泻散加味而成。 药物组成及配制方法为:吴茱萸30g、补骨脂45g、五味子30g、丁香15g、荜拔15g、黄连30g、肉桂15g、木香15g、丁香15g、炙白术60g、炙甘草20g,共研细末,用温开水或姜汤调成糊状,制成绿豆大小的药丸备用。
因本病属于消化系统疾病,宜采用穴位刺激疗法中的敷贴法。具体作法是:取药丸适量,置于伤湿止痛膏上,均匀覆盖在小块纱布上,紧贴于肚脐(神阙穴)处,敷贴48小时取下。每7天为一疗程,一般连用2~3个疗程即可见效。 本方中所用的脐疗方法,在古代医学专著中屡有记载,如宋·杨士瀛在《直指方》中说:“小儿泄泻,多因脾胃虚寒,致令湿注肠胃,故见泻下如水……若肚腹疼甚,手按即泻者,乃寒滞肠胃也;可用干姜、胡椒煎汤,入麝香少许,熏洗肛门。若久泻不止,脐部陷凹,四肢倦怠,不思饮食者,不可单用寒凉,恐冰伏积冷,病更难愈。当温胃健脾,少食多餐,庶可渐复。”
近代名医裴丽生认为:“若属脾胃虚弱之人,肠中有湿热者,则可选用黄连、丁香、肉桂、白芷等分,共捣为沫,以棉花蘸药塞脐中,每晚一次,一般连续用药三夜即可见效。”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婴幼儿腹泻,除了中药外,还可配合推拿疗法。具体方法是:让孩子俯坐位,妈妈用手指按揉小儿的肚脐眼(神阙穴),每次5分钟。再让患儿仰卧,父母用手掌按摩孩子腹部,以肚脐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揉摩肚子,每次5~10分钟。最后让宝宝俯卧位,父母的食指和中指沿着宝宝脊柱两旁,从臀部向上擦至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反复操作5~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