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贷款意愿下降原因?
1.资金成本上涨 2022年5月,央行连续四次降准共释放长期资金超7000亿元,LPR报价连续多次保持不变且银行间市场利率中枢有所上升,企业融资的边际成本上涨;6月份,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整体处于高位运行,部分品种出现反弹,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78.5%,继续高于临界点,生产者的成本压力不减。在此情况下,企业投资扩张、信贷需求旺盛的预期受到压制。
2.制造业投资信心不足 近期公布的PPI和CPI数据均呈现回落态势,但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仍处高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较小,二者剪刀差进一步扩大至9个百分点,达到近几年来的最高水平。高企的通胀压力下,下游消费品行业利润空间受限,经营压力增大。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物流成本增加以及疫情散发多区域停产影响,制造业中下游行业盈利空间不断被挤压,行业现金流持续恶化,生产经营活动面临较大困难。
3.房地产融资环境收紧 今年4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7.07万亿元,环比减少5768亿元,降幅约为2%。这是该指标自2018年以来首次出现环比下降,同时也反映了房地产调控政策显效,房贷集中度管理初见成效。5月份开始,房贷利率上调、首付比例提高等信号不断释放出房地产收紧的信号,地产融资环境趋严。在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大趋势下,头部房企优势进一步凸显,经营风险相对较低,而中小型房企资金状况紧张,经营风险大,贷款申请难度较高。
企业贷款愿望下降,反映企业景气已降至临界点,经济存在通缩苗头及下行风险。尽管今年一季度名义GDP增速提升至12.5%,但实际增速降至8.6%,名义和实际增速差距达到四年来最大。名义和实际增速差距扩大,说明经济已从通胀转向通缩,同时实际投资回报率快速下降,是导致企业贷款需求下降的重要原因。
银行风险偏好下降,贷款审核标准更加严格,有效贷款需求不足。特别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需求受到了更严格的约束。银行对制造业贷款投放意愿不足。一方面,银行将信贷资源优先投向中长期盈利前景更确定的基建和政府平台;另一方面,经济下行期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更加突出,而制造业多为中小企业,导致银行对制造业贷款投放不足。
企业“去杠杆”和“减库存”导致银行中长期贷款回落,同时随着“钱荒”缓解短期流动性紧张有所改善,短期贷款回升。去年四季度以来,企业投资增速持续下滑并低于工业增速,显示企业正在进行“去产能”,同时,“减库存”行为进一步加剧了投资回落。
房地产调控和保障房建设导致“挤出效应”增强,拖累企业投资和贷款需求。去年和今年一季度土地购置增速大幅下降,今年三、四线城市房地产新开工和销售低迷,影响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投资和贷款需求。为了完成保障房建设任务,今年四季度前需完成3800亿元的中央预算内投资,也对地方政府投资形成“挤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