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字五行属于什么?
瑟在古代是一种弹拨类弦乐,有二十五弦、二十五根弦之分 。《礼记•月令》记载“孟秋之月,律中太蔟”;孔颖达疏引郑玄说:“太蔟十二律之一也,形如瑟。”可见瑟和太蔟关系密切。唐代司马承祯著《天隐子》一书,列阴阳五行的归属为——“太蔟属木,应东宫,主生气;中吕属火,应南离,主长育;林钟属土,应中建,主化育;黄锺属水,应北阴,主冻闭。……石音本宫,乃石击有声,五声之中,惟宫声无变。二十八调而遍历四时,始于仲春,终于季冬,其音无复转变。余五音各主二月。”据此,太蔟属木,是主生气的,与春季相应。瑟在仲春之时开始制作,此时草木萌芽,自然界生机昂然,故太蔟所主的阳气也开始生长了。
但是,到汉代以后,关于五音的归属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东汉王充著《论衡•言毒篇》曰:“夫十干者,木火土金水也。支辰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次位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此二千五百字,字字分属五方、五时、五星也。”这里将十干和十二地支分别对应五个方位、五种颜色等。在音乐中,则将角徵宫商羽五音与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相配,即:角属木,徵属火,宫属土,商属金,羽属水。这种观点影响了后世很长时间。到了宋代,司马光等在修订《礼记•月令》时,明确写道:“凡十二律皆以五行配之,木曰角,火曰徴,土曰宫,金曰商,水曰羽。”此后,这种观点被一直沿用下来,并成了封建社会后期 “正统”的观点。
那么根据这种“正统”的观点,瑟应该属于哪种五行呢? 《中国音乐史简明读本》认为,从出土的汉代文物看,琴和瑟在当时属于同一类型乐器,都是伏羲所作,都属于古代文明初期发明创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且都有五弦,五弦属木,象征五行为木;又皆竖弹,弹奏方法相同。琴和瑟都属于木属性的乐器。[1]
然而,这种观点显然和东汉王充的看法一致,没有突破汉唐以来的传统。可是到了明代,出现了一种新的看法。明王世贞著《琴经》(又名《历代古琴谱集》),书中提到:“夫弦者,木也,故五行亦配木。然弦之五音,宫居中央,而角徽宫商羽皆随宫而起落,是音之始也。……大凡琴上五弦,中宫一弦,属土;四弦,属金;三弦,属木;二弦,属水;一弦,属火。”这里把瑟的五弦分成两层,前二弦属火,后三弦属木。这是和传统完全相悖的。
明代尤侗著《律吕正义》提到:“琴有五弦,中弦属土,当脾位;四弦属金,当肺位;三弦属木,当肝位;二弦属水,当肾位;一弦属火,当心位。此五音五脏之象。”这又把瑟的五弦分成三层,中弦属土,当脾;四弦属金,当肺;三弦属木,当肝;二弦属水,当肾;一弦属火,当心。这样,心、肝、脾、肺、肾经都找到了归属。如果按此观点,瑟就应该是属木的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呢?恐怕这和上古时期人们采集的植物纤维制成的琴瑟,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干燥程度不同有关(可能是含水量的差别),导致体积不同而产生的错觉有关系。因为,按照传统的观点,五音是分别和五行相配的,而体积大小则是随着季节变化而有差异的。仲夏之时,万物繁荣,阳气盛极,所以五音中的角徵宫商羽都应该活跃起来,这时琴瑟的二尺二寸长的下弦应该是最大的,直径也应该是最粗的;进入冬季后,阴气渐盛,阳消阴长,五音中的角徵宫商羽应该逐渐退减,这时琴瑟的下弦就应该最短,最细。上下弦长短变化的同时,琴体也应该随之增厚。从出土文物看,有的琴瑟上弦最长,下部短小,弦与弦之间距离最大,中间一弦离散,正好符合夏天的情况,应为仲夏制作或者秋季调律,属木;也有下弦最长,而上部窄小,弦与弦之间的距离最小,中间一弦紧密,正好符合冬天情况,说明在冬季制作或者在春季调律,属水。还有一种上下弦长度相近,弦与弦之间的间距适当,中间一弦不紧不松,这应该是春秋时节制作的,属土。
另外,从现存的宋代琴谱看,大部分是宫调曲式,多属土;而元代以后的琴谱则多属水。这可能也是土类乐器和水分离的一个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