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来的钱做基建?
以前的时候,中国的财政是靠卖地来赚钱的(卖地收入归中央,地方只负责成本) 这样地方政府才有资金去搞建设发展经济. 然后土地升值了,周围的地价也会随之上升,这就是所谓的地方政府的隐形土地财政。 很多地方政府靠卖地赚得盘满钵满,比如深圳! 于是他们就拿着这些卖地的钱去做投资,建高铁、地铁,修大桥,建大学城等等 当然这些项目是有收益的,比如地铁修好以后,每天无数的人坐着地铁上班,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又反过来滋养着这座城市,让这座城市更繁荣,土地价值再次升高等。 这样,通过先融资后赚钱的方式,地方政府实现了“无中生有”,用今天的钱来赚明天的钱。
然而,近年来,由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很多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大幅缩水甚至亏空,没钱建地铁高铁等基础设施了。 然后他们灵机一动,想出另一个绝妙的主意——地方债。 地方债可以看成是地方政府的隐性卖地收入,只不过这次不是直接卖地,而是借“明股实债”之名行卖地之实(具体详见我的专栏文章《“明股实债”下的地方政府债务隐忧》)。
这个游戏玩得就是杠杆原理,借银行的钱(社会融资)来修桥补路,然后收取过路费(税收和企业所得税)还本付息。 从本质上讲,地方债也是利用未来的收入来偿还今天的债务,跟以前的卖地没什么两样,只不过现在卖的是未来的收入而已。 所以这个债务实际上还是由现在的纳税人来承担的,因为未来税制的安排,大部分的还是由当前的人承担。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鼓励的所谓消费主义,透支未来的收入用来满足当下的需求,跟地方政府借未来收入来满足今天需求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借助金融的力量来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