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五行属性是什么?
“胶”字属于生僻字,在《康熙字典》中,“胶”字的页码为2345;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胶”字排在部首检字“卯集上”的第86位,总笔画数为9画。 “胶”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如下所示: 这个“胶”字是个形声字 ,上部是“艹”,表示这个字与草木有关联,下部是“佼”,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字在古文字形体中,是上下结构的。
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胶”字的字形一直没有多大变化,一直保留着明显的“上下结构”的形迹(虽然有的甲骨文或者金文中“下”部的笔画稍有简化)。 而楷书造型,则是承袭了小篆的文字造型,如“膠、齟、諏”等,都是“从上到下”排列。 到了现代汉字系统里,为了书写简便,“齟”“諏”被改写了,而“膠”字保留了下来。
那么,“膠”字的本义是什么? 根据古籍的记载,“膠”字的本义是“用动物胶粘和东西”。 比如《周礼·考工记·弓人》中有云:“凡取柔材必以丸擦之,胶敛之,斯须而干。”意思是说制作弓弦的时候,要先将柔软的材料用动物胶粘合起来,然后再收拢,这样很快就干了。
又例如《楚辞·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兮,漉月桂以为杯。滋兰之九畹兮,树蕙之百畦。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其中“漉月桂以为杯”中的“漉”就是用动物胶把月桂树叶粘起来制成酒杯。 所以,“膠”字的本义应该就是制作黏合剂的意思,由此引申出“黏连”、“黏着”、“黏附”的意义。 不过,后来人们发现动物胶有很好的黏合效果,于是就将这种功效转移到了其他物质身上。 比如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解释了“膠”字的造字原因:“膠,本作‘敫’。谓火上熏也……其汁液充溢,涂之如漆,故曰膠。”意思是说因为动物胶在加热之后会出现黏糊的状态,所以用“胶”字来表示这种具有黏性的液体。 用现代语言来说明的话就是:动物胶遇热变黏,所以“膠”字带有“膏”字头,并且变成左右结构的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