荑属五行什么?
《尔雅》:“荑,荑木也。”又“苕,荑草也。”注:“今人谓之燕麦,一种禾麦,生则绿色,嫩叶可为齑菜,老则黄色,其秆高五六尺,有芒。”据此可见,古之荑与后世之燕麦相当,属于草本植物。但今天的人把小麦的幼苗也叫“荑”(见图),显然这是由于“荑”字的字形和“秧”字相似的缘故,因为“秧”在古代也是指某些谷物刚刚发芽而呈绿状的苗儿,如“稻秧”“麦秧”……所以,用今天的“荑”替代古代的“荑”,是完全符合古代的用法的。
不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代所说的“荑”,除了草本植物之外,还有草木初生的意思——这个意思现代汉语已经不用了,但是它确实是个古文词义。例如: “荑兵”:《左传·宣公十二年》:“郑昭公之败北戎也,晋荀偃令郑伯以二千乘车,徒属三百乘归。君命将旅,卑动一灵。师不稽粮,虞人不儆。既载而行,宁如翼形。士不滥选,功不徒成……郑子展曰:‘车数既不足,士卒又未训练,如何而可?’荀偃曰:‘吾闻忠臣执事,不以一次失败而怀忧丧志;孝子奉养,虽衣不解带,饭不进咽,然而父母有疾,虑不敢忘。今君王亲率我师,上下齐心,奋勇杀敌。虽未成功,我军并无大损,为何忧惧?若明日出阵,请君照旧坐镇中军,我自领一偏师,出其不意,直捣贼营,胜算定然在握!’” 此处的“秣马蓐食,待命以待时”,就是等到草木萌芽的时候。
在说文解字中,“荑”被解释为“初生之草木”就是这个意思——“艹部”——艸字头下面两个“夷”,意思是“艸初生之貌”。 所以,“荑兵”的“荑”应该等同于《周礼·夏官·大司马》中的“祈筮”,即通过卜筮祈求神灵的帮助。这样理解,全文的意思就贯通起来了: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打仗,靠的就是勇气。但是这并不说明军队就不需要准备: “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周礼·地官·司徒》) 打猎要掌握农隙之机,作战也需要在农闲之际进行模拟演练。但是,这种演习和真正的战斗还不一样,叫做“肄(yì)业”,意思是学习某种技术或者练习某种动作(类似于今天的“预演”)——这一点倒是和我们今天训练士兵的方式颇为相似。只不过古人演习的主要是武士技能,今天我们训练的是各种枪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