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甘草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佐药,被称为“诸药之王”、“国老”和“百草之王”等。 【异名】:甜草(《本草拾遗》),甜根子(《随息居饮食谱》),苦草(《中药大辞典》)。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肺、胃经。
【功效主治】: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咽喉肿痛,食物中毒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敷。 【注意事项】:反海藻、反甘遂、反大戟、反芫花。久服本品可能引起浮肿,停药后可自然消肿。
1.《本经逢原》:若胃中有热毒,渴欲饮水者,宜用生甘草汤化饮生津。有湿热,小便淋浊者,用生甘草洗净,浓煎汤浴足,令热气蒸腾,从毛孔腠理透出外解,热退湿消。
2.《滇南本草》:主脾肾虚寒,发热待医。 3.《药品化义》:治痈疽发背,恶疮癣疾,活血止痛。
4.《本草再新》:治肺痿咳血,吐血鼻衄,疮疖肿毒。
甘草用于气血两虚型的内脏下垂,与黄芪、升麻等补中益气、升举阳气的药物配伍使用。临床可见少气懒言、脊背乏力、脘腹重坠、便意频数、小便淋沥、肢体浮肿、脱肛等症状,舌苔薄白、脉象虚缓或虚弱无力。
甘草用于脾胃虚弱、脘腹部疼痛,与党参、白术、茯苓等补气健脾、和中止痛的药物配伍使用,临床可见食欲不振、腹痛绵绵,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等症状,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虚弱无力。
用于湿邪困阻中焦、脾胃功能呆滞所致的腹泻、痢疾,与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祛湿的药物配伍使用,临床可见胸脘闷胀、大便溏泄、下痢稀烂、黏液混浊、饮食乏味、食欲不振、神疲困倦等症状,舌苔白腻、脉虚弱。
甘草用于热痰咳嗽、咯痰不爽,与贝母、瓜蒌、桔梗等清热化痰止咳的药物配伍使用,临床可见咳嗽、吐痰不爽、胸胁胀闷等症状,舌苔黄腻或白腻、脉弱滑。
甘草还可以与当归、白芍等药配伍使用,治疗虚劳咳嗽、心慌、精神恍惚、两胁隐隐作痛、妇女月经不调,甚至倒经、吐血、衄血。临床可见头晕目眩、面色晄白、心悸气短、唇甲色淡、月经量少而色淡等症状,舌质淡、脉虚细。
甘草还可以用治疮疡、药物过敏及中毒等,与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药配伍使用,临床可见局部红肿热痛、发热、口干欲饮水、小便短黄等症状,舌苔黄、脉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