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有小学吗?

简怡乔简怡乔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当然有了。 汉代的官学体制在秦代的基础上有所完善,设立在三老(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长官,由地方绅士选举产生)和郡守(汉武帝以后,三老之权逐渐被郡守取代)主管的县学(国子监的前身)中。当时,只要是居住在县城的人口(即成年男性)都要在乡里接受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孝悌、礼让等儒家经典以及礼制仪节;而在县级官学里,学生则是从各乡里选拔出来的俊秀者。

至于这些学生在学完“小经”(《诗经》、《尚书》、《礼记》)、“大经”(《周易》、《春秋》)后能否学到“论语”、“孟子”,就要看他们的天分了,因为这两部书不在“国学”教材的固定目录之中。据说是天子亲自过问的国子学才能学到这两本书,而且只能读不能背不算通过,必须能背诵才算及格。

汉文帝时,曾在国家经费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专款为京师太学建造房屋,添置祭祀天地鬼神及历代帝王用的各种祭器,并且从全国各地选拔优秀子弟到京城的国立大学就读。这些学生都可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费食宿,而且每月还有定额的粮饷。如果家长担心孩子照顾不好自己而请人帮助料理家务的话,还可以拿到政府的津贴。

到了东汉,中央设太学,地方上州、郡、县也设有学校,而且每年从当地财政支出的教育经费相当可观(占地方财政支出的一半左右)。太学和州、郡、县的学宫(又称“文庙”)都是封建统治者宣传正统思想、维护宗法秩序的精神工具。

不过,这些学校主要是对贵族子弟开放,一般的平民子弟要想受教育就只有去私学,学费自然要比公学贵得多。据说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就曾经办过私人学校。

两汉时期,虽然官方承认的正规教育机构只有太学和少部分的州、郡、县官学,但是民间的私人讲学之风却很盛。不少著名的儒生,如严延年、萧望之、贡禹等人,都有“坐忘”、“讲读”、“授业”等教育别人的经历。王莽当政时还规定,凡是号称有“德行者”(即有道德的人),不论是士族还是平民,都可以不受身份限制开设私学,朝廷还要给予一定的补助。 从汉至唐,官办学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担任两种角色:一种负责传递文书、办理日常政务,称为“儒林”或“文学”,待遇相对要高些;另一种则主要从事法律、算学、医药等专门技术性较强的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属于“技”类,这类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在封建社会的前期,一般只有地主阶级的子弟才有资格进入上述这两种学校学习,贫苦人家的子弟即便有读书的热情也没有学习的条件。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